新闻动态
为学为师 | 李路路:我的为师之路:在求知、求索与育人之间
2025-11-11 文:十大网上博彩网站排行 图:十大网上博彩网站排行我常称自己为“半路出家”的社会学者,一方面我并非一开始就“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另一方面我是从哲学转向的社会学,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好像是某种必然性在无数的偶然性中开辟道路。为师如为人,必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作为教师要秉持尊重、理解和宽容,要懂得培养学生的自由和独立探索精神。

我的教育理念中,一直把学生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尽量做到有教无类。我从不刻意“挑”学生,也尽量不用条条框框去限制他们的研究兴趣,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潜力。就我自己而言,作为一个典型的“50后”,我的求学道路可以说是颇费周折,研究兴趣也经历了从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向。我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的中学教育,16岁通过招工分配进入工厂,但长期以来的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为我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大门,我也始终葆有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通过参加厂里举办的文化补习班补上了一部分中学的知识,同时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努力备考,在1978年考入了人民大学哲学系。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社会学这门学科,又在毕业后两年半的政府政策研究工作经历中积累了实际研究经验。承蒙郑杭生教授支持,我在1985年回到人大社会学研究所当了老师,开始做起社会学研究,也渐渐明确了我想在学校教书做研究的志趣。
我要特别感念郑杭生老师和人大社会学这个学科平台对我的托举。郑老师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没有郑老师的支持,很可能就没有我的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生涯。自从我加入人大社会学学科后,郑老师给予了我非常宽容的学术环境,全方位支持我的成长。所以我也希望继承郑老师的传统,给我的学生同样提供自由成长的空间和做不同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学术训练中更自主地去发掘自身的研究兴趣。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在育人过程中,思想方法的传授应该多于知识的讲授,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开展研究的探索精神。从事社会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研究性的思维。我经常举例说:张三爱吃苹果,李四爱吃梨,为什么?不知道,也没有人研究过。我们来研究一下如何?当然可以,但问题在于:你搞清楚了他们两人为什么爱吃不同的水果又怎么样?王五的情况完全有可能是另外的样子。你有没有想过,之所以没有人研究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不值得研究,因为这也许完全是他们两个个体的事情,而我们也许根本不需要有关两个个体的知识,除非你发现这两个个体的现象具有普遍的意义,例如,他们是两类人的代表。因此,培养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看到自己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无疑是更重要的。
以社会学学科为例,我们面对的研究问题都是社会现象,关键是如何认识和评估它。思维的能力,或者说是“认识的格局”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能不能“以小见大”、看到一个具体的现象或问题所包含的更重要的问题,往往是社会学研究质量的关键。做社会学研究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体现时代声音、回应现实问题,将“实事求是”落到实处。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开展研究的探索精神,比让他们记住多少具体结论更为重要。
教师肩负引路人的责任,要不断培养学生将理论同实际相联系的能力。我觉得学习的两个过程非常重要:一是多看,二是多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自不必多说,多读书是发现研究问题的基本路径之一,而行万里路对于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则需要特别强调。看得多,实践得多,就会逐渐有感觉,就会逐渐提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敏感性,就有可能发现新的变化、新的现象,在其他人习以为常的地方看到知识的意义。社会学者的成长离不开田野,必须双脚沾泥,扎根到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所以一直以来,我始终主张学生参与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社会学的基本功——入户访谈、整理分析数据等,将看到、观察到的社会现实和学到的理论解释对接。“读书”和“行路”有机的结合对于学习社会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名社会学者,我的责任是讲好中国社会学的故事;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机会,提供选择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潜力,让自由和独立的探索精神去引领他们的学术成长。今年正好是我踏入社会学领域从教的第四十年,尽管已经离开了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第一线,但我仍然很庆幸自己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复兴发展的过程中贡献过自己微薄的力量。